2017年08月30日08: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幕】2013年3月14日 中國北京 人民大會堂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
【解說詞】
2013年3月14日,習近平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解說詞】
新的歷史時期,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正經歷深度調整,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正發生深刻變化,同國際社會的互聯互動變得空前緊密。
【解說詞】
世事如棋。置身新的時空坐標,中國外交如何布局?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周邊局勢,中國將如何處理同各方關系,如何維護和延長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解說詞】
開局落子,往往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有著重要標志性意義。2013年3月18日,中國外交部宣布,國家主席習近平將進行首次出訪,首站——俄羅斯。
【解說詞】
距離中國國家領導人辦公地中南海6公裡,有一家莫斯科餐廳。悠揚的俄羅斯音樂、其樂融融的親友聚會,這樣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
山水相連、毗鄰而居,中俄關系源遠流長。在中國,有很多承載兩國傳統友誼的歷史印記。
【解說詞】
長期以來,中俄都將對方視為本國外交的優先方向。今天,這兩個主要大國,面對國際格局深刻變遷將如何展開新的互動?新時期兩國元首的首次會晤將傳遞出怎樣的信號?全世界都在屏息觀望。
【解說詞】
俄羅斯馬隊儀仗隊首次在克裡姆林宮列隊歡迎外國元首,國防部和作戰指揮中心首次向一位外國元首敞開大門,中俄兩國最高領導人會談、交流的時間前后長達8小時……周到特殊的接待安排,是一種尊重,更是一種信任,折射出中俄關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
【解說詞】
此訪期間,雙方共簽署32項合作文件,數額大、期限長,被稱為“世紀合同”。務實合作,深化了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內涵,而兩位領導人之間坦誠投契的交流,則進一步明確了中俄關系發展的大方向。
【同期】俄羅斯外交部外交學院院長 葉夫根尼·巴扎諾夫
我們都希望生活在多極化的世界,而不是西方控制的世界,這一點促進了我們的多方面合作。
【字幕】2013年3月23日 俄羅斯莫斯科 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
【解說詞】
2013年3月23日上午,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會議廳座無虛席。正在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的習近平在這裡發表演講,創造性地提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理念。
【同期】外交學院院長 秦亞青
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一個基本理念就是現實主義,第一個實力最重要,第二個就是利益至上。
【解說詞】
新型國際關系理念超越了美國等西方國家傳統國際關系理論框架,主張摒棄以對立和對抗為出發點的權力制衡,倡導的是以和平與發展為出發點的合作共贏。這是有著悠久歷史與和平傳統的中華民族就“國與國如何相處”作出的重大理論貢獻。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新型國際關系理念的提出,為中國處理同包括俄羅斯在內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明確了方向。
【解說詞】
2013年秋,習近平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二者共同構成了“一帶一路”倡議。
【解說詞】
絲綢之路經濟帶途經歐亞地區。俄羅斯此前也針對這一地區提出了一個區域經濟一體化計劃——歐亞經濟聯盟。二者之間如何協調,成為中俄關系發展的一個重要側面。
【字幕】2014年2月 俄羅斯索契
【解說詞】
2014年2月上旬,時值中國馬年春節,習近平應俄羅斯總統普京邀請,赴俄出席索契冬奧會開幕式。
【同期】習近平
中國人講,鄰居家有喜事,都應該前來道賀。
【解說詞】
利用這次“體育外交”的機會,習近平還開展了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向普京介紹“一帶一路”倡議。
【同期】俄羅斯聯邦政府分析中心主任首席顧問 列昂尼德·格裡戈裡耶夫
目前,我們所建立的經濟聯盟,有著與中國不同的策略和不同的立足點,絲綢之路經濟帶才剛剛起步,一切都要看未來。
【解說詞】
2015年5月,習近平再次應邀赴俄,出席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並訪問俄羅斯。
【解說詞】
此訪期間,兩國元首共同簽署《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成為“一帶一路”倡議在歐亞大陸上取得的一個重大進展。中俄之間這一戰略共識,也得到歐亞經濟聯盟其他成員國積極響應和支持。
【解說詞】
2017年5月,普京來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兩個月后,習近平再次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兩國元首對中俄關系發展作出了全面規劃。
【同期】俄羅斯總統 普京
習近平主席本人非常重視俄中關系的發展。他是很好的朋友、非常可靠的伙伴。
【解說詞】
5年來,兩國元首在各種場合會晤20余次,頻繁的互動、深厚的友誼,引領兩國關系進入歷史最好時期。
【解說詞】
同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俄攜手合作、相互支持,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密切協作,共同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對維護國際平衡和戰略穩定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壓艙石作用。
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中俄關系的發展已經成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成功典范。
【解說詞】
作為中國申冬奧形象大使,中國冰球運動員宋安東開始進入大眾視野。2015年,宋安東入選美國紐約島人隊,成為北美職業冰球聯盟近百年歷史上首位中國球員。
【同期】中國冰球運動員 宋安東
剛開始來的時候,他們也沒見過中國孩子打冰球,他們都不知道中國有人打(冰)球。
【同期】美國國家冰球隊副隊長 瑞恩·蘇特
我認為宋安東就是“中國冰球界的姚明”。
【解說詞】
北美職業冰球聯賽,世界頂級冰球賽事。宋安東之前,從未有中國人來到這裡,躋身美國體育的這一傳統領域。
【解說詞】
從本世紀第二個十年起,美國也開始面臨一個新的現實,那就是中國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持續迅猛發展。
【解說詞】
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難免發生沖突對抗,這就是西方現實主義理論家們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中美兩國如何打破這一“魔咒”?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有沒有一條現實可行的路徑呢?
【解說詞】
2016年11月,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在當時許多人看來,這給本已錯綜復雜的中美關系增添了新的不確定因素。
【解說詞】
正當國際社會揣測新時期中美關系未來走向時,習近平決定應邀赴美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會晤。
【解說詞】
美國佛羅裡達州海湖庄園,舉世矚目的首次“習特會”,於2017年4月6日至7日在這裡舉行。
【同期】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 包道格
習先生和特朗普先生都有很強的個性。
【同期】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所長 陸克文
雙方面臨兩個重大挑戰:一是雙邊經濟關系特別是貿易問題,二是安全關系問題。
【同期】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 包道格
習先生更加自信,處理這些事情時游刃有余,無論是敏感話題還是不那麼敏感的話題,他都能周旋有度。
【同期】中國問題專家 羅伯特·庫恩
很明顯,特朗普總統非常喜歡同習主席的這種坦率而深入的交流。
【解說詞】
兩天時間裡,特朗普幾乎是“全家總動員”,祖孫三代參與接待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
【同期】外交部部長助理 秦剛
會晤當天的下午,在習主席抵達海湖庄園前半個小時,特朗普總統帶著女兒伊萬卡、女婿庫什納早早地來到客廳等候,他還親自檢查客廳的布置。對不滿意的地方,特朗普總統立即命令工作人員進行調整,他本人甚至親自上手。
【解說詞】
兩天時間裡,習近平和特朗普進行了7個多小時的深入交流,為兩國關系發展奠定了建設性基調。雙方宣布建立外交安全對話、全面經濟對話、執法及網絡安全對話、社會和人文對話四個高級別對話機制。
【同期】外交部黨委書記 張業遂
習主席說過,雙方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系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系搞壞。這次會晤實際上是兩國元首的一次戰略溝通,增進了戰略互信,起到了戰略引領的作用。
【解說詞】
海湖庄園會晤之后,特朗普更是在多個場合表達對習近平的敬重,對會晤成果“十分滿意”。
【同期】中國問題專家 羅伯特·庫恩
顯然,習主席對特朗普總統產生了影響。
【解說詞】
相互理解與尊重,往往要以坦誠交流、充分溝通為基礎。
【字幕】2014年11月11日 中國北京 與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會晤
【同期】習近平
華山,這是我家鄉的山。
【解說詞】
道古論今、巧用典故,習近平利用多個場合,以形象的表達,闡釋中國的“和”“合”思想。為習近平做英文翻譯的孫寧能舉出很多例子。
【同期】外交部翻譯 孫寧
習主席他講了明朝的鄭和的故事,鄭和當時下西洋,率領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但是呢,他去不是要去佔領別人的土地,而是說給別人送去了像絲綢、茶葉,去促進中國和那些國家人民之間的友好交往。
【解說詞】
5年來,習近平作為中國“首席外交官”,將熱愛和平、謀求共贏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傳遞到世界各地。
【解說詞】
這幾年,在美國學習和訓練的宋安東,也見証了美國民眾進一步了解中國的過程。
【解說詞】
中美相互依存的現狀、兩國關系的錯綜復雜,也引起了宋安東的研究興趣。如今,他已被美國康奈爾大學錄取,將學習中美關系專業。
【同期】中國冰球運動員 宋安東
中國和美國現在有很多特別復雜的關系,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解說詞】
宋安東和他在美國的冰球伙伴,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很可能成為對手,但這並不妨礙他們一直保持友好情誼。
而競爭與合作,也正是中美關系這枚硬幣的兩個面。關鍵在於,如何把握二者之間的平衡。2015年9月22日,習近平在美國西雅圖發表演講,對“修昔底德陷阱”論調作出直接回應。
【字幕】2015年9月22日 美國西雅圖 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演講
【同期】習近平
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我們願同美方加深對彼此戰略走向、發展道路的了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閡,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防止戰略誤解誤判。
【解說詞】
習近平與特朗普海湖庄園會晤后僅1個月時間,中美雙方宣布,已就經濟合作百日計劃早期收獲達成10項共識,涉及農業、金融、能源等多個領域﹔2017年6月,首輪中美外交安全對話在華盛頓舉行﹔7月,首輪中美全面經濟對話舉行。
【解說詞】
“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習近平提出的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原則,為中美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實現兩國關系健康穩定發展標注出明確方向。中美之間開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既是兩國人民之福,也是地區與世界之幸。
【解說詞】
“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獅子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這種“醒獅論”在歐洲變得頗有市場。中歐之間進一步加強溝通交流,顯得尤為迫切。
【解說詞】
2014年3月31日,習近平到訪歐盟總部,這是中歐建交以來中國國家元首對歐盟總部的首次訪問。訪問期間,習近平以“橋”為喻,全面闡釋中國對歐政策。
【字幕】2014年4月1日 比利時布魯日 歐洲學院演講
【同期】習近平
我們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座橋梁,建設更具全球影響力的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解說詞】
高密度、快節奏,11天裡,習近平到訪4個國家、兩個國際組織,出席一場峰會,正式活動總計84場。
【同期】外交部部長助理 秦剛
習主席每次出訪,日程安排都是異常地繁忙、緊張,往往是多、雙邊活動相互交織,一場連著一場。基本上每天都要有八九場活動。習主席經常是一大早就離開飯店開始活動,晚上很晚才能回到飯店,強度很大。
【解說詞】
從柏林、巴黎到倫敦,從臨近北極圈的芬蘭赫爾辛基,到愛琴海畔的希臘羅德島……隨著習近平到訪的腳步,中歐關系史新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解說詞】
高層交往,提升關系定位,拓展合作空間,對接利益契合點。中德兩國,不再局限於經濟伙伴,更是政治和戰略合作伙伴﹔中法之間,傳承半個世紀前破冰建交的勇氣,開創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新時代﹔中英關系,開啟通往“黃金時代”的大門,樹起一座新的裡程碑……
【解說詞】
作為中歐合作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與中東歐16國的合作同時也在穩步推進。從北京到捷克,從塞爾維亞到波蘭,習近平積極推動實現“16+1合作”同“一帶一路”建設和中歐關系發展對接,謀求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解說詞】
2015年12月25日,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北京正式成立,成為對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
【同期】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 斯蒂芬·佩裡
(一開始)英國、美國和歐洲其他地區有人擔心,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可能試圖取代亞洲開發銀行——亞洲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解說詞】
中國倡導成立亞投行,得到英國等歐洲各國紛紛響應。在亞投行57個創始成員國中,歐洲國家就有18個,佔比將近1/3。有分析人士說,這是中歐合作共贏的新成果。
【字幕】2014年3月27日 法國巴黎 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演講
【同期】習近平
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解說詞】
這一中國版“醒獅論”,加深了歐洲對中國的認識與了解。
【解說詞】
互信不斷增強,合作持續升級。作為當今世界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中歐關系發展,對推動國際力量平衡、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戰略性、示范性作用。
【解說詞】
中國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之一,周邊對中國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近年來,盡管周邊安全形勢總體平穩,但海上爭端、地緣政治新挑戰等仍然存在。
【同期】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鄭永年
中國的崛起,周邊國家有的感覺到所謂的受威脅了、不安全了、不確定性了……
【解說詞】
2013年10月,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在京召開,習近平在會上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明確了解決周邊外交面臨的重大問題的工作思路和實施方案。
【解說詞】
一直以來,東盟都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
【解說詞】
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倡議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倡導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解說詞】
5年來,創立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中國與東盟友好合作不斷走深走實。
【解說詞】
中國與許多鄰邦的友好關系,都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東盟重要成員柬埔寨,就是一例。
【解說詞】
中柬友誼,歷久彌堅。當一方維護自身正當合法權益時,另一方總能秉持公道,為對方提供堅定支持。
2016年7月,東盟外長會議上,個別國家企圖將所謂“南海仲裁案”結果寫入會議聯合公報,最終因柬埔寨等國仗義執言、強烈反對,未能得逞。
【解說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