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因地制宜 重塑產業——浙江省開化縣山區產業發展之道

2019年12月25日10:10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因地制宜 重塑產業 ——浙江省開化縣山區產業發展之道

從茶產業到蜂產業,從清水魚到鄉村旅游,談起農村的產業發展,浙江省開化縣委書記項瑞良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開化縣地處浙西山區,一直以來,農業產業“低、小、散”。但隨著消費升級以及新零售時代的到來,農產品有可能變身為“奢侈品”﹔鄉村的產業發展,也將展現出誘人的空間。

“這裡面的關鍵,一是要緊盯市場需求不放,二是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特色。”為此,項瑞良和有關部門一起,逐個產業進行調研,逐個產業制訂政策策略,逐個產業召開專題會議推進。

支柱產業“品質化”

“龍頂興,則開化農業興”,項瑞良調研開化茶產業后深深感慨。

茶葉是開化舉足輕重的特色支柱產業,年產值超8億元,在農業總產值中的佔比超過1/3。“開化龍頂”曾經是浙江綠茶的代表性品牌,在市場上享有盛譽。

但遺憾的是,由於“開化龍頂”主打芽茶,片面追求“杯中森林、水中芭蕾”的外形美,以致殺青不夠、略有澀味。多年來,消費者一直有所詬病。

茶是用來喝的,不僅僅是用來看的。開化茶產業的發展,必須從品質化上打開缺口。

“今年的‘茶王’賽,我們提出了新標准,要求進一步優化加工工藝。要用好品質來提高市場美譽度。”開化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月橋告訴記者,接下來,在鞏固提升傳統單芽綠茶的基礎上,縣裡將發展一芽一葉至一芽三葉的優質茶,並以市場為導向,開發紅茶、白茶、黑茶、黃茶等系列產品。

“開化龍頂”調整了思路:不再追求規模和產量,而是著重抓品質、抓品牌﹔不再片面執著於種植環節,而是加大力度進行地推營銷﹔不再因循於老茶人,而是致力培育“茶二代”。在做精做優產品本身的同時,挖掘茶文化、茶民俗,延長產業鏈條。

山東濟南原是浙江綠茶的天下,“開化龍頂”卻沒有立足之地。今年開化舉辦推介會后,已有3家經銷商入駐其中。僅濟南一地,即可爭取到過億元的市場份額。

“品質化”的理念,同樣落實到清水魚產業的發展中。開化的清水魚,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是開化美食的“當家菜”,但對養殖環境和養殖方法要求較高。因為佔地少、投入小、見效快、產量高,清水魚十分適合山區發展。一時間,養殖面積很快從200多畝擴張到2000多畝。

但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並不取決於規模,而是受制於個性鮮明的產品品質。

2018年5月17日,開化在和田鄉召開“清水魚產業發展現場推進會”,項瑞良親自參加會議,號召大家要找准產業發展的方向和定位,挖掘資源優勢,更好對接市場,盡快把生態優勢變為產業優勢。

清水魚品質化發展的關鍵是“標准”。為此,開化制訂並頒布了全省第一個清水魚養殖標准,其中包括不准投喂人工飼料,池塘水體做到每天換8遍等條款,十分嚴苛。目前,該標准已經上升為省級標准。

在確定養殖標准基礎上,開化把具有帶動作用和規模效應的農戶送到外面學技術,培養一批“土專家”。同時,引進項目業主,由龍頭企業帶動銷售,對接各大餐飲酒店。政府則積極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厚植“開化清水魚”品牌內涵。

“品質化”讓開化清水魚從不愁賣到高價賣。一般草魚售價每斤6元多,而開化的塘口收購價就要25元,杭州市場上的售價更是高達68元,較同類草魚高出5-8倍。像何田鄉柴家村的農民余明貴,夫妻倆在村裡開了個農家樂,就靠清水魚做招牌,3口小魚塘,年收入至少在20多萬元。

新興產業“特色化”

驅車在開化鄉間,不時能看到房前屋后一群群的土蜂桶。了解內情的人告知,當下,其他地方養殖的多是意蜂,而開化則是傳統的中蜂。

上半年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開化全縣中蜂養殖場(戶)有3000余戶,養殖量3.8萬群,同比增長36%,預計全年可產土蜂蜜120余噸,年產值達4000萬元。

小小土蜂雖不起眼,但投資少、見效快,既不佔用土地,技術需求也不高,農戶利用空閑時間,隻要在房前屋后、山間空地,擺上蜂箱就能養。

2016年,開化推出“戶養十桶蜂,增收萬元錢”項目,中蜂產量三年翻了三倍多。

開化的做法是“花小錢辦大事”:通過“合作社+農戶”“基地+農戶”的形式,把項目交給有責任心的主體,迅速帶動周邊一批養蜂能手。有了主體帶著農戶干,提供包銷服務,蜂蜜銷路自然暢通,每斤100多元的售價仍供不應求。

過去對於農業產業,很多地方熱衷招“大商”、不願招“小商”。但項瑞良認為,山區土地、人才各種資源都很有限,扶持新興產業,既要重視招“大商”,更要關注小資本,隻要做到新奇特、小而美,再吸引在外鄉賢、務工人員、有志青年等返鄉創業,產業發展必將大有可為。

大溪邊是開化最為偏僻的鄉鎮,因為缺水一直找不到特色產業。1.38萬人口中,就有5000人外出打工謀生,土地拋荒嚴重。

鄉鎮將目光瞄准了高粱。這種作物不僅具有觀賞價值,而且可以食用,也可以用作加工。最關鍵的是產業夠“特”,全省上下找不到高粱的影子。

3年前,鄉裡開始流轉土地,打造紅高粱小鎮。

青翠的葉子、沉甸甸的高粱穗,與青山、藍天、白雲一道,構成了一幅南方山區難得一見的風景畫。不少人抱著好奇前來觀光休閑,順道就買上幾斤高粱釀制的土酒。

現在,全鄉高粱種植面積已達2500多畝,形成了高粱酒、高粱果、高粱飯等系列產品體系。紅高粱小鎮名聲大震,成了“網紅小鎮”。前不久,鄉裡領導還專門組織去山東省高密市考察莫言筆下的紅高粱小鎮,希望南北兩個小鎮結成“姐妹”。

從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