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分享

奮楫爭先,江淮大地氣象新

2022年07月22日14: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蕪湖港集裝箱碼頭。
  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供圖
  圖②: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裡,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徐旻昊攝(人民視覺)
  圖③:淮南市通過調整種植業結構,實現豐產增收。圖為果農在葡萄園勞作。
  陳 彬攝(人民視覺)
  圖④:宣城市旌德縣興隆鎮三山村萬畝梯田景觀。
  江建興攝(人民視覺)

創新驅動 結出碩果

本報記者 徐 靖

安徽省合肥市有條雲飛路,被稱作“量子大道”。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儀器……百余米長的路上,分布著20多家量子科技企業,成為遠近聞名的“產業地標”。

位於雲飛路上的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今年4月發布首個量子芯片設計工業軟件“本源坤元”,為未來實現量子芯片自主研發及產業化生產奠定了重要基礎。“安徽省和合肥市對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大力支持,讓我們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公司總經理張輝表示。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近年來,諸多有關量子科技的創新成果在合肥誕生。

以“量子大道”為核心區域,2021年,合肥已擁有量子企業41家,其中量子核心業務企業15家,營業收入6.6億元,較2020年增長53%,產值規模近10億元。

今年1月,科技部發文支持安徽省建設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打造成果轉化先行區。此前,合肥已建起了“中國聲谷”等成果轉化集聚地,“創新之花”不斷結出“產業之果”。

2021年,安徽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45.7%,比2012年增長10.9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加值分別較2012年增長2.74倍、2.43倍,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機械耕作 高效種糧

本報記者 游 儀

一大早,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種糧大戶徐淙祥直奔田裡。玉米苗間,農機穿梭,均勻的霧滴噴洒葉面。“如今用上了自走式噴杆噴霧機施藥除草,機動靈活效率高,一天能噴300畝地。”徐淙祥感慨。

耕作用機器,種糧更省力。徐淙祥的合作社拉起一支農機專業服務隊,從旋耕機、打捆機到大型收割機、自走式噴灌機,10台(套)農機實現“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

實驗室裡,徐淙祥的孫子徐旭東忙著對玉米植株進行取樣、記錄苗情,與農科院等單位合作開展試驗管理。大學一畢業,徐旭東就回到家鄉投身農業,成為一名新型農民。26歲的他會開拖拉機、飛無人機,高精度電子秤、葉綠素測量儀等儀器操作起來得心應手。

打開手機,輕觸幾下,土壤墒情、虫情病害一目了然。“田裡有個農作物病虫疫情田間監測站,小麥赤霉病自動監測預警系統、虫情測報燈、孢子捕捉儀等設備一應俱全。”徐旭東說,過去摸索農作物生長規律,爺爺拿著放大鏡一點一點看,如今有了新技術,自己能根據數據及時防治病虫害。

有了科技支撐,加之全程機械化耕作,糧食產量不斷提高,生產成本則在下降。“試驗田去年畝產達到1400斤左右,今年夏收沖上了1600斤。”徐淙祥說,“咱這個老把式,如今挑上了農業現代化的‘金扁擔’。”

2021年,安徽實施科技強農、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