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玲
2023年08月08日09:4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赴地方考察,看山、看水、看樹……步履不停,思慮深長,為建設“綠色中國”落子布局。
“植”此青綠 繪就綠色畫卷
樹,留存著時間的印記,見証著歷史的變遷。
今年4月4日,習近平在北京市朝陽區東壩中心公園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語重心長地提到“森林既是水庫、錢庫、糧庫,也是碳庫。”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和吸碳器,植樹造林不僅美化環境,也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使命。習近平再次提到“碳庫”,道出推動綠色發展的緊迫性。
4月10日,習近平在廣東省考察調研。他來到湛江市,考察了麻章區湖光鎮金牛島紅樹林片區,了解當地加強紅樹林保護情況。他強調,這片紅樹林是“國寶”,要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好。
廣東湛江紅樹林被國際濕地專家稱為世界濕地恢復的成功范例﹔福建漳江口紅樹林棲息著150多種鳥類、240多種水生動物和近400種水生物﹔廣東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被列入《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如今,紅樹林已成為美麗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
一條古蜀道,半部華夏史。
千年古道上的連綿古柏,歷經風雨洗禮,成為自然與人文共生的珍貴標本。
7月25日,習近平來到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聽取古蜀道發展歷程、翠雲廊整體情況介紹,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長勢,詳細詢問歷史上植柏護柏情況。“這啟示我們,抓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執行,同時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鞏固發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習近平這樣說道。
從南到北,一路行一路看,習近平的諄諄囑托,轉化為各地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堅定行動。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億萬人民植樹造林的步伐堅定不移,讓祖國大地愈發綠意盎然,奏出一曲曲“綠色交響”。
以水定綠 滋潤大好河山
長江浩蕩,黃河奔涌,一部中華文明史未曾斷流。
山西運城鹽湖具有4600多年的開採史,有著深厚人文底蘊和重要歷史價值。近年來,當地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實施“退鹽還湖”,鹽湖保護范圍內停止一切工業生產,因地制宜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5月16日,習近平來到這裡,結合展板、展品等聽取有關情況介紹,實地察看鹽湖風貌。
如何對待母親河?大開發還是大保護?“澤被后人”還是“竭澤而漁”?習近平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黃河流域各省區都要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准線,不利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事,堅決不能做。
大江奔流,澤被兩岸。為保護好鹽湖原有的生態系統,運城當地不僅制定出台了《鹽湖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2021—2035年)》《運城市鹽湖保護條例》等政策法規,還通過開展“淨湖行動”等,讓今日的鹽湖從“工礦開發區”變為“生態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