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新疆克孜爾石窟加強數字化保護

科技復原壁畫光彩

本報記者??李亞楠??董映雪

2025年07月01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步入克孜爾石窟,先是頓感涼爽,再是滿眼藍綠色彩交織,如重巒疊嶂般鋪滿牆壁。這些“山巒”,是一個個菱形格,每一格中都繪有一個故事,整齊且庄嚴。

但在更多石窟中,壁畫保存情況不容樂觀。克孜爾石窟是我國現存石窟中開鑿時間最早的大型石窟,其中的精美壁畫歷經歲月沖刷和人為破壞,面臨殘缺、煙熏等問題。“修復起來不容易,四五平方米的壁畫往往要花上兩個多月。”克孜爾石窟研究所工作人員楊杰說。

克孜爾石窟現存洞窟349個,有壁畫的洞窟有107個,壁畫近4000平方米。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探險隊從克孜爾石窟劫掠了大量精美的壁畫。克孜爾石窟研究所研究館員趙莉通過調查測量,發現克孜爾石窟被揭取壁畫的面積近500平方米,涉及59個洞窟。

2002年至2016年,趙莉從國外20余家博物館收集了487塊壁畫的高清圖片,並帶回國內進行復原。這是一項難度極大的“拼圖”工作,需要先考証壁畫原本位置,再在電腦裡將壁畫照片進行裁剪,重新排列組合。直到2020年,克孜爾石窟大部分壁畫找到了原位,並實現圖像復原。復原的壁畫被結集成《克孜爾石窟壁畫復原研究》出版,收錄圖版1200余幅,成為收錄克孜爾石窟流散壁畫的大型研究性圖集。

在幽深的克孜爾石窟中,有不少壁畫因煙熏而圖像模糊,如何探見其原貌?研究者的探索之路,如今迎來現代科技的助力。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騰訊研究院等聯合發起“探元計劃”,太赫茲、X射線、大語言模型……克孜爾石窟煙熏與殘缺壁畫的智能識別、補全與復原有了新方法。

第161窟的壁畫被煙熏得尤為嚴重。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研究團隊採用太赫茲時域光譜技術,對第161窟被煙熏覆蓋的壁畫進行無損檢測與圖像識別,提取被覆蓋壁畫顏色層信息,在不損壞壁畫的前提下穿透煙漬層,“看見”被覆蓋的壁畫。

“我們目前已經識別出一個形象,以及穹頂的兩套同心圓,還有一些菱形格,是典型的龜茲風格。”指著被煙熏得黑乎乎的洞窟壁,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張暉說,后期將通過深度解析數字化復原呈現壁畫圖像。

第38窟殘破壁畫的數字修復工作已開展數年,因壁畫殘損面積過大,修復過程中遇到諸多困難,不僅消耗大量人工和時間,修復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數字新疆集團對第38窟中殘缺不全的壁畫進行人工智能圖像識別,補全殘缺部分圖像,同時為克孜爾石窟數字化保護開辟新的技術路徑。

明屋塔格山腳下,克孜爾石窟研究所研究人員種下的白楊與石窟相守相望,穿過漫長歲月,見証堅守與創新。現代科技,正為古老的克孜爾石窟注入新的活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1日 13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