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泓冰 励 漪
2012年12月24日07: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古北路小学是一所公办小学,非上海户籍的学生占比达66%
○ 目前,随迁子女占上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比例已超过40%
“进了古北路小学的门,就是一家人”
12月19日清晨,苏醒的上海,人流车流渐稠。
11岁的上海男孩周星宇拿着从早点摊上买的大饼油条回到家。周爸爸是残奥会举重冠军,对自理能力强的儿子很满意,一家人香甜地吃完早餐,星宇背起了书包。学校就在小区里面,他快步冲进校园,走进五(1)班的教室。
家乡在浙江嵊州的女孩牟野,则背着书包坐在爸爸的电动自行车上,目光灵动地看着街景,妈妈目送着两人远去,转身回到娄山关路的小烟纸店,准备开门迎客。
稍后,小淘气侯学强也风风火火地跑进校门。他的父母来自安徽颍上,妈妈就在学校附近的地铁二号线娄山关路站做保洁员。对贪玩的儿子她有些不放心,为了就近照顾,她宁可辞去月薪4000元的饭店服务工作,而来到收入锐减一半的新岗位。
几个孩子彼此打着招呼,走进不同教室。他们穿一样的校服,听同样的老师授课,享受同样的小班化教育。
走进上海市古北路小学,挂满各种“特色学校”、“示范学校”铜牌的不锈钢柱子迎门而立,不算太新的校舍倒也整洁、敞亮。
在这所朴实的公办小学里,美术室、音乐室、劳技室、图书室一应俱全。教室里配了空调,让冬天温暖如春。走廊里挂着学生们的大幅画作,从现实画到科幻,稚嫩中透着老练。机器人教室里摆着孩子们的杰作,陈设着国内外比赛获得的奖状、奖杯。
该小学有435名学生,其中非上海户籍的学生299人,占比达66%。周明星校长很自豪,“除了西藏和新疆,我们的孩子来自全国所有省区市”,他在开学典礼上说,“进了古北路小学的门,就是一家人!”
不仅教书,还教伦理,教常识,教做人
五(3)班的语文课。班主任叶立凤在讲授第三十九课《一夜的工作》。大屏幕上放映着周恩来总理伏案工作的照片。
“谁能说说,我们能从周总理身上学到什么呢?”
坐在最后一排的侯学强说:“妈妈很辛苦,我要好好读书,将来孝顺妈妈。”
老师循循善诱,不仅教课文,还教伦理。
美术教室。徐苏彬老师在教三年级小朋友“画画自己的手”。家境困难的学生可以免费取用学校的彩笔和颜料。
“现在大家拿起放大镜,看看自己和旁边同学的手,能看到些什么呀?”
“有一条一条粗粗细细的皱纹!”
“这不叫皱纹,叫纹理。”
老师不仅教美术,还教常识。
操场上,体育老师金仁杰带着二年级的孩子们玩沙包,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刚才有同学摔跤了,稍微不小心就会被踩到。”金老师提醒孩子们,“别光顾自己玩,要把摔倒的同学先扶起来。”
老师不仅教体育,还教做人。
“教育是一种根雕效应,每个学生都独特而出色”
古北路小学周围有两个菜市场,旁边的一条马路上肩挨肩地开着众多五花八门的小店。许多孩子父母就在那里工作。
周校长和教师们开玩笑说,这些孩子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由于动迁工程,小学周边很多居民都搬走了,生源逐年下降,开学时只有几十个沪籍学生报到。开门办学后,古北路小学又红红火火了。
非沪籍的孩子们,淳朴,又能吃苦,自理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