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5日10:21 来源:学习时报
采访对象:陈伦,1953年12月生,福建福州人。1984年至1993年任福州市委办公厅副主任、主任、市委副秘书长,1993年任福州市郊区区委书记,1995年至2003年任福州市副市长、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其后任福建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吉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采 访 组:邱 然 黄 珊 陈 思
采访日期:2017年6月9日
采访地点:福州市芳沁园
采访组:陈伦同志,您好!习近平同志调任福州市委书记时,您是市委办公厅主任,您当时去接他了吗?
陈伦:是的。习书记从宁德过来就直接到市委这边了,我作为市委办公厅主任,肯定要去迎候他的。当时我们就三五个人,一起把他接进办公室。
他来之前,我们大家还想着,他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子弟,才三十七八岁就已经到了这么高的位置,按照这个年龄段来讲,性格一般都会比较外露一点。我们想,他这个人会不会难以接触?以后在他手下工作会不会顺利?心里还是比较忐忑的。但第一次见面,我们就感觉他这个人非常朴实、平易近人,有很好的涵养。这样,我们才放下心来。
1990年的时候,福州虽然是省会城市,但办公条件比较差,办公楼很简陋,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车。习书记是首都北京来的,我们以为要讲究一些,但他不仅对办公条件不讲究,衣食住行也都很简朴,从不要求什么高规格的待遇,还主动要求勤俭节约,能省则省。
习书记是我在市委办公厅任职期间服务的第五任书记。其他书记各有特点,但我总觉得习书记和别人不大一样。他很朴实,很平易近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很独特,我们都很尊重他。这种尊重,是受他人格魅力的感染,是对他从容、淡定、睿智的佩服。我们总觉得他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他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采访组:您刚才谈到习近平同志处理问题有独特之处,能展开讲讲吗?
陈伦:他能把“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结合得很好。
在很多大事的处理上,他举重若轻,镇定自若。
福州是省会城市,人口集中,资源集中,部门集中,产业集中,同时又是东南沿海城市。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会有很多敏感问题、重大问题和一些突发事件。比如,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在那个年代是经常会发生的,但习书记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具有过人的领导定力。
作为他的部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确实会受到很多感染。福州夏秋两季经常刮台风,有的时候是带有毁灭性的强热带风暴。那个时候,福州的海水养殖才刚刚开始起步,相关设施和措施都不够完善,所以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弱。沿海渔民搞网箱养鱼,把网箱放在浅海,靠近滩涂,但离海岸还有一段距离。为了照料起来方便,渔民在网箱上搭起帐篷,作为临时住所。可以说,海上的这些财产,就是这些渔民的全部家当。
养鱼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三高”产业。遇到台风来袭,如果不能提前把这些渔民安全地带到岸上来,很容易发生人员死伤事故。台风一来,摧枯拉朽,有时候能将渔民的家当全部毁掉,甚至能把他们赖以生存的小帐篷全部卷走,这是非常可怕的。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的时候,习书记很有定力,总是要求各级干部把人民生命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避免了很多事故的发生。
再举一个例子。当时,福州市和省直各部门之间,都是正厅级建制,相互之间要打很多交道,有时想法不一致,做事方式方法也不一致,难免会发生一些摩擦,彼此关系并不是很融洽。习书记到福州以后,了解到其中的问题,处理得非常好。他遇到事情就主动协调,经常跟省厅沟通,经常主动将福州的一些情况跟省厅负责同志进行通报,有时还邀请省厅负责同志下来走一走。这样,省直部门的同志会觉得福州很尊重他们。慢慢地,大家的关系也就缓和了。其实,很多矛盾和成见,未必一定要分出个你对我错。习书记能够在有效沟通中把问题化解掉,是很有智慧的。这都是他举重若轻的一些做法,我觉得非常好。
在某些具体问题特别是一些重大问题上,习书记又能举轻若重,注意细节,讲究方法。有一些事情很小,但他会处理得非常到位,对整个大局也会产生很大影响。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比如,习书记当时提出“马上就办”,就是因为他发现工作中有很多小事情没有重视起来,后来出了问题。所以,他要求大家把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小事重视起来,马上就要办好,不能拖拖拉拉。“马上就办”的要求在福州各级单位推行,对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政府办事效率提高了,企业办事就方便了,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生产和发展。
福州是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在马尾,在兴办之初,体制比较僵化,改革力度和开放力度都不够。当时,有一些公司在马尾发展得不太顺利,经常遇到各种问题,市委不断收到这方面的反映。所以,习书记认为马尾开发区各机关部门的工作需要改进,一定要打破现有体制的束缚。他把反映马尾问题的文件批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