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婷
2016年08月11日08: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随着简政放权、政府职能和作风转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这在城市表现更为明显。然而,在一些地方,面对农村基层群众,上述现象仍然存在。
历时两个月,共计8趟,往返近千公里后,老李终于顺利通过了政府部门审核,拿到了“一事一议”财政补贴。
“基层干部干点事怎么这么难呢?”近日,笔者在山东某市下乡时偶遇当了20年村支书的老李,听他一吐满腹苦水。
这趟“被折腾”之旅得先从村里筹资修路的事说起。
村里一条主路年久失修,作为村民受惠的公益事业,经村委会决定,修路被纳入了“一事一议”的范畴,然后,经过村民代表会议、征求村民意见、村民全体大会等程序,最终获得通过。
修路预算近60万元。先议后筹、先筹后补,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全村自筹加上以劳折资十几万元后,尚需政府财政补贴几十万元。由此,老李带着全村400户村民的400个表示“同意”的手印(按照规定,一户摁一个手印即可),以及相关审批材料,前往区农业局办理审批事宜。
出乎老李意料的是,他为这套手续竟跑了整整8趟。
第一趟,材料中出现了几个错别字。打回,重填,挨家挨户找村民重新摁手印。
第二趟,一两处数据不准。打回,重填,挨家挨户找村民重新摁手印。
第三趟,村民摁的手印和签的字出了问题,工作人员质疑,为什么会出现一些完全相同的签字和手印?是不是造假?